人民网
人民网

行进中国·高质量发展看广西

“桂”在敢闯,“码”向未来

人民网“行进中国”广西调研采访团
2025年09月04日08:05 | 来源:人民网222
小字号

晨光熹微,桂林漓江岸边。退休渔民黄高连看着清冽的水面和游弋的鱼虾,不禁感慨:“以前江水哪有这么清,现在珍稀鱼类都游回来了。”

朝阳初升,广西友谊关口岸。满载越南、泰国榴莲的货车川流不息,操作熟练的司机,只需要七八秒就能通关。东盟水果从枝头到中国餐桌,不足48小时。

夜幕降临,南宁五象云谷AI智算产业园智算中心,服务器集群高速运算,为千行百业输送海量算力,创新动能于此奔涌。

透过三个时空,发展的潜力映射在八桂大地的万千气象中。“十四五”以来,广西于山水间落针,向开放前沿走线,在创新高地成图,以实干之姿勾勒高质量发展宏图。

守绿,“变”出新业态

“九马画山——走喽!”

漓江上,朝板山码头筏工郑海波的吆喝声荡开涟漪。

筏工郑海波在操作竹筏。人民网 梁章晖摄

筏工郑海波在操作竹筏。人民网 梁章晖摄

“现在‘突突’声没了,白鹭都敢停在竹筏上。”郑海波摊开双手,常年被燃油机震麻的手掌不再颤抖。回想从前,发动机的噪音与漂浮的油花,曾一度掩盖漓江的清澈。

2024年,1000艘漓江游览排筏全面完成“油改电”,终结了郑海波10余年燃油筏工的“油烟人生”,“连给游客唱山歌都比以前有劲儿!”

“静”下来的漓江,在“解放”耳朵之外,带来的变化清晰可见:游船每公里成本从1.5元降至0.55元,年省1600万元油费;250万千瓦时充换电量,减少碳排放2492.5吨……

“省下的油钱还可以反哺江岸生态修复。”阳朔漓江景区副总经理黄金峰说,水清鱼跃,候鸟翩跹,漓江正重回它最初的清澈与安宁。

漓江上,游船穿梭于青山绿水间。人民网 雷琦竣摄

漓江上,游船穿梭于青山绿水间。人民网 雷琦竣摄

这场关于“无声”的变革,见证以静制变、守护山水的智慧。

绿水青山,还能怎么变?广西将目光投向“好看又好玩”的文旅新业态。

在桂林市阳朔县高田镇龙村的喀斯特峭壁间,“飞拉达”铁道攀岩的钢扶手与原生植被错落交融。山上,数十名探险者化身为“峭壁行者”,贴着岩壁“触摸”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飞拉达”项目设施。人民网 雷琦竣摄

“飞拉达”项目设施。人民网 雷琦竣摄

“虽然绳子晃得怕,但专注脚下就忘了紧张。”8岁的游客小叶子,正攥着钢扶手一步步前行,脚下是流淌的绿意,头顶是铺开的蓝天白云。她的身后,还有10多位游客排队等着上山。

岩壁“堵车”的热闹里,藏着生态保护与特色业态的共生密码。攀岩这项让普通人也能轻松亲近崖壁的运动,让青山绿水焕发新生。阳朔60多个岩场、1200多条线路,每年吸引着10余万人次来打卡。

放眼八桂大地,徒步穿林、骑行绕峰、探洞寻幽、漂流逐浪等“玩山”“亲水”的新业态正蓬勃兴起。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广西,正以“变”促“守”、以“新”活“旧”,让这片绿水青山持续释放生生不息的澎湃动能。

向海,“改”出新天地

“滴!车辆进入查验区。”

友谊关口岸的货运代理朱春华轻点手机屏幕,一辆满载榴莲的冷链货车实时动态便清晰展现在眼前。

友谊关口岸出入境车辆往来不绝。人民网 雷琦竣摄

友谊关口岸出入境车辆往来不绝。人民网 雷琦竣摄

一天接手大约20趟的货车进境,为车辆处理通关手续、协调物流环节,朱春华早已习以为常。

“以前跑断腿盯流程,现在手机上全看清。”如今,车辆一入境,“智慧物流管控平台”即刻规划最优路线。手机一点,排队情况、查验进度一目了然。

友谊关口岸地处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崇左片区,是探寻中越经贸往来鲜活图景的绝佳窗口。每天,一车车东盟水果从这里经过,司机们只需“刷证件、按指纹、识面相”,即可15秒快捷通关。与2020年前相比,友谊关口岸单车验放时间压缩75%。

通关效率的提高,使距口岸5公里的中国—东盟(崇左)水果交易中心进口水果的损耗大幅降低,河北果商张先生对此赞不绝口:“这批越南火龙果发北京,后天准到!”

进入“十四五”,广西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奋力打开改革发展的新天地。陆路口岸川流不息,海上通道千帆竞发,广西外贸开足马力,进出口总值从2020年的4861.3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7563.9亿元,连续四年增速超7%,开放之路,越走越宽。

今年8月27日,平陆运河迎来正式开工建设三周年,一条世界级运河“呼之欲出”。3年来,三大枢纽建设突飞猛进,施工现场日新月异,持续刷新“进度条”。待2026年底建成通航后,平陆运河将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通江达海的最便捷路径,全方位打通开放发展的“任督二脉”。

瞄准平陆运河建设机遇,总投资68亿元的南宁首个氧化铝项目落地隆安县。“运河通航后,高纯铝、电子铝箔等氧化铝高端产品,依托项目‘前厂后港’的布局,能够直接经运河运往全球市场。”广西隆安和泰新材料有限公司绿色新材料产业链生产基地项目负责人章金颀充满期待。

推开“向海图强”的大门,广西步履不停,以奔腾之势,扬帆远航。

逐智,“拼”出新未来

清晨,梧州市蒙山县的智慧蓝莓基地中,技术员轻点手机,“土谛AI”系统上跳动的绿色曲线,正实时反馈着每株蓝莓的生长状态。

今年采收季,这片70亩的果园创下新纪录:平均亩产值突破8万元。

同样的土地,效益因何跃升?AI“管家”功不可没。

紫宝石般的蓝莓垂挂枝头,下方的传感器正扫描叶片脉络,每小时不间断采集十余项环境数据与植株生理指标,AI算法据此动态调整水肥配方,能让蓝莓产量较传统种植提升15%—20%,综合收益提高30%—45%。

“土地不会说话,但数据会说话。”捷佳润数字果园创始人张兴杰深有感触。在AI加持下,他们不仅种出了如表盘般硕大饱满的蓝莓,更让尼日利亚的沙漠长出了土豆和番茄。团队正紧锣密鼓地调试越南版“土谛AI”系统,将这份扎根八桂的智慧农业经验,复制到东盟国家的田间地头。

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势不可挡,驱动着广西的千行百业走向“新生”。

如何在时代大潮中抓住机遇?在“十四五”收官之年,广西锚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以奋起直追的姿态搭建起汇智引才、育产促创的广阔舞台——AI赋能千行百业超级联赛(以下简称“AI超级联赛”)。随着赛事进程,“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发展路径逐渐成形。

“AI超级联赛”启动仪式现场。主办方供图

“AI超级联赛”启动仪式现场。主办方供图

深夜,印度尼西亚留学生陈胜吉仍坐在电脑前,利用AI工具生成多语言直播带货视频,他和其他4名中国学生组成团队,全力备战“AI超级联赛”的子赛事——2025面向东盟“AI+跨境电商”创新应用大赛。

暑假期间,这支年轻的跨国队伍也未歇息。两名主播负责虚拟跨境直播,设计师用AI优化商品海报,陈胜吉则发挥其语言优势,借AI视频工具打造本土化营销内容。

他们的忙碌,已迎来回报。不久前,团队从790支院校参赛队伍中突围,以排名前20的成绩拿到了决赛的入场券。

“广西与东盟地缘、人文相近,AI应用场景相似。”陈胜吉说,赛事面向东盟市场,潜力大,还有行业导师和投资机构评委,是“低成本试错+高价值曝光”的好机会。

这样的跨国协作,正是“AI超级联赛”所点燃的万千星火之一。从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多个项目稳步推进,到智能通关系统实现跨境车辆“秒级放行”,再到柬埔寨“鱼米走廊”水稻项目落地生根……这条“AI+”之路,正延伸向充满无限可能的广阔未来。

广西制造的首台工业人形机器人。黎寒池摄

广西制造的首台工业人形机器人。黎寒池摄

今年上半年,广西交出一份亮眼的“期中答卷”:GDP增长5.5%,实现“三个高于”,即高于全国平均、高于预期目标、高于去年同期,释放破局立新、锐意突破的强劲信号。

对内,破局立新;向外,敞开怀抱。一个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显智慧的广西,正迎潮搏浪。

(叶蓁蓁、黄昱梅、何宁、雷琦竣、朱晓玲、覃心、梁章晖、韦欢)

点击进入专题

点击进入专题

【行进中国·高质量发展看地方系列报道】

辽宁篇 安徽篇 湖北篇 山东篇 广东篇 江西篇 浙江篇 吉林篇 山西篇 重庆篇 河南篇 陕西篇 湖南篇 上海篇

(责编:肖鑫、唐嘉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